<EASY RIDER> (1969) -A man who look for America but couldn't find it anywhere.
在六十年代中至尾,不少年青人受到Hippies文化感召,世界多個地方出現大批嬉皮士。 他們崇尚自然和平,愛好自由以及講究靈性修養。但究竟此思想態度/生活模式是否真的代表自由?怎樣才能得到自由? 電影<Easy Rider>提出了其中一個觀點,值得深思。(導演Dennis Hopper,編劇Dennis Hopper, Peter Fonda ,Terry Southern)
 |
左為Dennis Hopper,右前為Peter Fonda,右後Jack Nicholson |
故事講述由編劇之一Peter Fonda所飾演的Wyatt(a.k.a.American Captain)以及由導演既編劇Dennis Hopper 所飾演的Billy騎著機車由洛杉機跑到新奧爾良。二人的性格及對旅程的期望皆不盡相同,Wyatt較為內向被動,經常滿懷心事的樣子,然而他不拘小節,勇於接受新事物,希望就如電影tagline所說的找到自由(America)。而Billy則大情大性,心胸視野均比Wyatt狹窄,只想盡情享受,溝靚女食好嘢。旅程中他們遇到不同的人和事,屬於典型Road Trip格局。
首先他們遇到一對擁有自己房子,以及大量子女的夫婦。整家人都對騎著機車,衣著新潮的二人感到好奇。B對這普通家庭明顯不感興趣,Wyatt卻對他們大有感觸,「一個人能夠在自己的空間幹著自己的事,應該對自己感到驕傲。」
然後他們遇到一個小型Hippies族群,他們自給自足,雖然糧食不甚充裕仍然願意招待二人。當Billy想接近其中一個美女時,卻被人欄住質問,「邊個比你過嚟㗎?!」
離開族群後他們在結識了由Jack Nicholson 所飾演的酒鬼律師(全片亮點!)。律師神神化化, 對不同事物有獨到看法。他指出他們二人騎著機車穿州過省,在他人眼中代表著「自由」。有些人口中常談著自由,但親眼目睹「自由」時卻表現得抗拒反感,正好解釋為何他們早前在餐廳中被他人當動物般指指點點。最後他們三人在野外露宿時被一群不明人士襲擊,律師傷重身亡。
把屍體處理後他們二人到一高檔夜總會消遣,並各自帶同「小姐」出鐘。一行四人在一教堂/墳場休息,此時W掏出了LSD與大家分享,但出乎意料的是Wyatt與其中一名較開放的小姐服食後出現情緒崩潰,他們邊嚎哭邊懺悔,並且大吵大鬧,導演利用大量特效以及零亂剪接,為這一幕帶來極強視覺衝擊。
告別小姐後主角繼續旅程。他們在公路騎車期間遇到二人駕車經過,其中一陌生人拿著獵槍半開玩笑地挑釁二人,最終獵槍竟走火擊斃Billy。當Wyatt上前找陌生人理論時亦慘遭射殺。鏡頭映著Wyatt的機車飛彈而去後,立刻轉換為HIGH ANGLE在高空映著事發地點遂漸FADE OUT。鏡頭標誌著Wyatt的靈魂離開肉身後終於得到自由。
透過主角追尋自由期間遭受到的種種阻力及反思,導演/編劇對現實,包括當時盛極一時的Hippies文化以及沉迷感官享樂的生活模式作出批判,並帶出一個重要課題:是否正如迷幻沙灘(The Beach, 導演Danny Boyle, Leonardo DiCarpio主演)所言,「人」的存在始終是實現真正自由的最大阻礙?
P.S.據說演員在片中所有關於大麻,Cocaine(or Heroin?) 及LSD的鏡頭都是打真軍 'o'
何寶榮
Easy Rider Trailer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